活得漂亮57
“2000块变3800,老板多掏1800,父子俩却连一句谢谢都没说。”刷到这条热搜,第一反应:又是个“感动中国”套路?
点进去,看完只想说一句——这钱,加得值!
陕西商洛,一家小店装修。
老板找了一对父子拆墙,口头价2000。
结果一锤子下去,墙里全是钢筋+预制板,工作量直接翻倍。
换别人,早撂挑子:得加钱,不然不干。
父子俩没吭声,闷头干到下午五点,午饭就俩凉饼一瓶水,吃完继续钻。
收工时,老板一句话:“这3800,是你们应得的。”多给的1800,不是打赏,是把账算明白。
评论区一水儿“双向奔赴”,听着像官话,但看完细节,真香。
父子俩临走把碎砖、钢筋码得整整齐齐,连矿泉水瓶都带走了。
老板呢,没拍视频、没摆拍,就一句“不能让老实人吃亏”。
这俩动作,比任何热搜都硬核。
干过装修的都知道,拆墙遇到钢筋,等于踩雷。
按行规,要么临时加价,要么停工扯皮。
父子俩选择“先干活,后算账”,这不是傻,是底气:手艺在,不怕没人识货。
老板也没玩“按合同办事”那套,直接掏钱,图啥?
图个心安。
毕竟,下次再找人干活,一打听“这家老板不坑人”,比啥广告都管用。
说个真事。
去年家里翻新,找的师傅拆阳台,谈好1500。
结果砸到保温层,多耗半天。
师傅没提加钱,我倒不好意思,多给了300。
师傅一句话:“你不多给,我也干完,但以后你朋友装修,肯定还找我。”一句话,把生意做成了回头客。
陕西这事儿,一个道理:别把算计写在脸上,把人当人,钱才来得长久。
有人算过账:1800块,也就老板一天的流水,但对父子俩,可能是半个月的生活费。
更重要的是,这1800买断了“信任”。
下次老板再开店,父子俩能不来?
就算不来,也会跟同行说:“那家人不压价,不耍赖。”口碑这玩意儿,比合同还管用。
再说个冷知识:装修行业,口头协议占70%以上。
为啥?
因为很多时候,活干成啥样,合同写不清。
这时候,拼的就是人品。
父子俩用凉饼+矿泉水,给行业打了个样:别总盯着钱,先把活干漂亮。
老板用1800,给所有甲方打了个样:别总盯着成本,先把人当人。
最后,想起一句话:成年人的世界,没有容易二字,但可以有“容易心安”。
2000变3800,数字不大,但足够让一群被坑怕了的装修人,重新相信“好人有好报”。
这就够了。
